拉丁学名:Artemisia argyi Levl. et Vant.
别名:艾蒿、灸草、蕲艾、冰台、香艾
科属:菊科 蒿属
形态特征: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,植株有浓烈香气。主根明显,略粗长,侧根多;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。茎单生或少数,高80-150(-250)厘米,有明显纵棱,褐色或灰黄褐色,基部稍木质化,上部草质;茎、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。叶厚纸质,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。头状花序椭圆形。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。花果期7-10月。
地理分布:主要分部于亚洲东部,如朝鲜半岛、日本、蒙古。我国的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。
生态习性: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、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,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,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。
应用:可食用,为我国南方传统食品的原料,可制作艾糍、艾米果;嫩叶和芽亦可作蔬菜食用。
全草入药,有抗菌消毒止痒的作用。性味苦、辛、温,有小毒。有温经、去湿、散寒、止血、消炎、平喘、止咳、安胎、抗过敏等作用,为妇科常用药。
可作天然的染料使用,亦是制作印泥的原材料之一。
艾草具有特殊的香味,有驱蚊虫的作用。
植物文化: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”每至端午节之际,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以防蚊虫,避邪却鬼。